“绿树浓荫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江南的初夏总是那么轻盈又明媚。而在这翠色流溢的日子里,如果你想近距离感受吴文化发源地的千年风骨,那么你一定要踏一次梅里,游一次伯渎,亲眼看一看鸿山遗址博物馆的玉飞凤,带着一片诗心来一次真正的文化之旅。
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2024年五月下旬,大桥国际部的同学们先是在语文课上和老师一起跟着诗词游新吴,对梅里附近的历史文化、名人古迹、风土人情都进行了全方位的了解和学习。接着,又在新吴区图书馆和大桥国际部德育处的共同策划下,一同走出校门,徜徉在自然山水里,穿行于文物古迹中,将书本上的知识,变为了生动的实践和难忘的记忆。
01
穿越时光 细说至德泰伯庙
说起泰伯,他可谓是中华历史上一个光辉的存在。穿越时光,追溯历史,吴地文化的气韵发源于此,汇聚于此,也将我们的脚步吸引到了这方土地上。
“梅里”即无锡梅村。梅里遗址是一处重要的商周时期遗址。梅里古镇所在的梅村是吴文化的发祥地和核心区域。朱红先生曾写了一本书《细说泰伯》,其中有一节“千秋至德庙”,将梅里古镇泰伯庙的历史以及它存在的意义娓娓道来。泰伯,是3000余年前江南文明的开拓者,我们常说的阖闾大城,正是他老人家第20代后裔的故事啊!
千百年间,泰伯庙虽然经过了多次重修,但它的庄重和肃穆之气却丝毫未减,仍定定地伫立在伯渎之滨,供四面八方慕名而来的游客驻足瞻仰。我们穿行于泰伯墓与泰伯庙间,听导游为我们讲解着吴地的兴衰过往,感受墓园的肃穆与清幽,重温泰伯庙墙上“悯农诗人”李绅的诗歌,体会着古井边的悠然与清凉……这些都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泰伯梅里——是无锡乡土历史这部厚重巨著的开篇,更是吴地人民精神的原乡。
02
凝眸过去 畅游梅里伯渎河
走出泰伯庙,推开无声岁月,我们循着风中的故事来到了波光粼粼的伯渎河。
伯渎河静静流淌了三千多年,她在无声地诉说着吴事,也承载了无数梅里人的乡愁……
伯渎河又称泰伯渎,相传为泰伯奔吴后率领荆蛮开凿的一条人工河流。这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最早的人工河道。
泰伯三让王位,南奔荆蛮来到无锡梅里后,入乡随俗,断发纹身,治水患,辟耕地,创勾吴,点燃了江南文明的火种。如此传奇历史,自然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前来吟咏,夜游泊读,在小街巷中寻吴事,在梅里河边颂诗情。在这次研学活动中,我们也有幸于梅里古镇一睹伯渎河的姿容风采。
河面上刮起的阵阵凉风为我们暂时驱赶了夏日的炎热,从桥上俯视,河面好像被包裹在一户户商家与绿茵茵的树木中间,这又为它增添了几分活泼可爱。速览历史,从波澜壮阔的古吴往事,到赵孟頫笔下的夜泊情境,再到今天的旅游胜地,伯渎河始终孕育着如画的美景,如诗的生命。她不仅是一条悠远的时光走廊,更是忙碌生活中可供休憩的辋川、桃源。
03
伏线千年 领略鸿山博物馆
伏线千年,鸿山遗址博物馆的身后故事绵长。博物馆坐落在郊区,这里没有市中心的喧闹,只有广阔静谧的土地,似乎诉说着一个悠长壮阔的故事。鸿山遗址填补了春秋战国时期吴越文化考古资料的空白,丰富了江南文化的内涵,活化了无数传说中的历史场景。
伴着同学们悠扬的歌声,大巴车破开酷暑,来到了树丛中一座黑黄相间的尖顶木结构建筑前,那便是鸿山遗址博物馆。馆中安放着无数吴地瑰宝,正静静等待着人们前来观赏、品味。在众多宝物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三枚凤形玉佩,它们是这里的镇馆之宝——玉飞凤。“玉飞凤”制作于斯、深埋于斯、发掘于斯,已经印刻进这座城市的血脉里,后来它更是被选为无锡市市徽的主要图案,成为了无锡新一代市民的集体记忆。
此外,出土的文物中还有500余件乐器,数量众多,器类复杂,有成套的仿中原青铜乐器的编钟、甬钟和编磬,还有吴越特有的缶、于、丁宁、悬铃、振铎、鼓座……同学们看着一件件做工精美的文物,无不发出声声赞叹,有的同学甚至几乎要贴在玻璃上看,恨不得将他们独特的形象都烙印在脑海中。听完讲解员老师的介绍,我们了解到,这里的每一件藏品,每一册资料,每一幅图画,都有着独特的背景与言说不尽的精彩过往。走近它们,我们能感受到浓厚的吴文化历史所留下的印记,它们带领我们见证了一段风云激荡的岁月,也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祖先曾经为我们创下的辉煌。
虽然博物馆内的展陈与梅里的风景是我们所带不走的,但是在这趟研学旅程中所学到的人文知识以及每一位同学的内心感悟,却一定会在未来的旅程中与我们相伴而行。像这样的活动在国际部还有很多很多,相信在未来三年的学习生活中,同学们一定能在这里收获更多精神上的滋养。
文:汤雅祺
图/视频素材:时倩、张墨君